原创微评
原创|为什么银行不待见以餐饮为代表的小微企
2018-11-02 19:51 | Post by: dacai | in 原创微评
㏇
资本是逐利的,钱会流向更能赚钱的地方。即使小微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创新,80%的就业,90%的企业数量。然而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小微企业是经济体系中的弱者。
这几年,小微企业日子一直都不好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头过后,倒下了一大批。目前国家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点的重视程度空前加强,今年7月5日,央行宣布实行定向降准,释放小微信贷资金约7000亿。

但无论上面怎么“放水”,下面依然有自己的考虑,不管政策如何,金融机构都要评估放贷风险。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互联网金融一度被认为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良药,但是最近p2p的持续暴雷,被爆出来存在自融、虚标等问题,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必然。

▲数据来自2016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
央行定向降准和注入资金的举措,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治标不治本。小微企业信贷依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单单计服务餐饮企业信贷服务已经两年多,和多家金融机构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另一更加真实的小微借贷世界。
无论是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做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需要沉下来深入研究行业,研究小微企业主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特征其实更为重要。
01
小微企业贷款构成剖析
从金融机构来看,任何一笔小微企业借款,都是有成本构成。主要分为:获客成本、管理成本、坏账率、资金成本。
我们以一笔发放企业信用贷款的金融机构成本构成来计算:
获客成本:平均在2%,不良贷款率: 银行的一般在1—2%,而小微企业坏账率会更高,姑且认为这方面成本为3—4%。资金成本: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综合成本不一样,暂定4%(银行),8%(互金)。市场利率减掉获客成本,资金成本,坏账成本,管理成本后才是判定互金是否盈利。
银行能服务的客群和互联网金融能服务的人不一样,银行更看重抵押物,而互联网金融机构更重视小微企业的实际还款能力。虽然互联网金融可以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让他们快速拿到钱。但相关的资金综合成本较高,正规银行贷款的利率一般在10%以下,互金却高达18%甚至是20%。
以银行发放一笔50万的小微信贷来看,如果8%的利息,银行减掉2%的中介费,减掉资金成本4%,再减掉坏账准备金。银行基本无利可图。所以银行更愿意做有抵押物的生意或者国企这类。
再回过头来看互金15%~20%就一定能赚钱么?
这么高的利率,会导致好的企业不愿意借,愿意来借钱的企业都是具有相对较高风险的企业。而这类企业的获客成本,审核成本,反欺诈成本都很高。结合融资成本8%,获客成本2%,坏账成本4%,这里面还没算互金自己的管理成本。所以平均年利率20%以上,才能保证一个相对良性的借贷循环。但试问有多少企业愿意借这么贵的钱?
所以目前大多数市场上的互金行业更多的资产是做车贷,小额现金贷这种。满足小额,分散,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玩法,追求大数定律。
说到这儿已明了,并不是金融机构不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而是小微企业的贷款出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贷款额度比较鸡肋,获客成本高,管理成本高,而风险不低。金融机构做小微企业存在无利可图的尴尬境地。
02
缺乏数据,风险不可控
想王健林当初成立万达时,为了一笔2000万的贷款,跑了55次银行。就在第55次的时候,银行行长才接受他的诚意,愿意找信贷经理花3天时间考察企业背景和还款能力。


银行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服务这么多客群,只能服务那些上市了的、或者有几百家门店的企业。而小微企业数据难以收集、抵押物不值钱等原因,对于银行来说,做小微企业贷款就是在冒风险。我们此处以餐饮行业为例进行剖析;
餐饮行业的特殊性
▶ 数据难以收集 :餐饮行业集中化程度低,特点就是小而散,金融机构是无法做到一家一家上门进行尽调的。不管是从餐饮企业本身小而散的现状还是金融机构自身授信成本高的特点都让其背负了巨大成本。即便是把“数据即是信用”的理念带入餐饮行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表明;最难的、成本最大的并不是数据分析,而是数据收集。
金融机构依靠贷前数据分析判断餐企是否可达到放贷标准,同时通过对贷中贷后数据来判断是否具备正常还款能力。如若有则为优质用户,可考虑延期和续贷。反之出现异常,可及时止损。但是如何解决贷前数据的有效获取,这点对金融机构是难点。
▶ 抵押物不值钱:房子是租来的,装修前期投入大,但一旦关门则价值归零,厨具由于存放、翻新、运输成本高,回收残值非常低,而食材由于质保期问题,难以进行资产处置。所以传统的金融机构难以用抵押等方式对餐饮企业进行融资方案。
无法抵押贷款的话,就只能信贷贷款。但银行的传统抵押贷款的思维模式,使得信贷部门的势力偏弱。而且银行的考核体系里面更加重视坏账,而轻视用较高利率覆盖高风险人群的思维,所以银行更无法有效的针对小微企业做信贷业务。
而互联网金融,相比抵押物的风控手段,他们惯用的解决方法是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追寻大数定律。
但这是错误的,不公平的。由于风险不可控而不得不为之的。这样的做法,相当于让那部分信用好的人很无辜的在为信用差的人买单。
如果金融机构无法对优质和劣质借款人进行筛选和分阶的话,将两者混合在同一个客户群中,共同承担年化20%以上的利率。这导致的后果是很难真正的去吸引一些优质小微企业来借款,长期以往,客户群整体质量会不受控的下降。这样整个行业会陷入一个怪圈,有问题的小微企业来借钱,风险很高,拉高了整个行业的坏账率,导致所有人的借款成本都高。
03
出口:成本优化 & 风险可控
餐饮金融的现状是:银行不待见小微餐饮企业,互联网金融机构虽然能让更多中小型餐饮企业获得其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但却留下了融资贵的痛点。这些问题无法被疏通的话,行业很难能健康茁壮起来。
笔者和很多餐饮企业老板交流,他们一方面认为年化20%的借款利率很难接受,另一方面他们又缺少抵押物,去借银行那种相对低廉的资金。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中间地段,年化12%~18%利率空间。如果做到有效的控制风险,引入相对比较低廉的资金,这个利率空间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会大有可为。
因此若想彻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点,必须要从成本和风控两个环节来进行优化,把企业融资的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进行优化,不断的解决这个利率点。
如何用物联网手段低成本,大量获取数据?
如何做数据的交叉验证和风险控制?
针对金融机构,如何找到目标餐饮老板把钱借给他,并解决贷后风控问题? 针对餐饮老板,如何才能找到适合他的金融产品?
▼
上述问题将在下篇文章中作出详细解答
单单计的产品设计思路
- end -
